你好,歡迎來到世鋁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當前位置: 世鋁網  >  鋁業資訊  >  鋁行業  >  正文

再生鋁產教融合研討會暨教材編制啟動會在重慶成功舉辦

2025-04-28 09:08:39 來源: 中國再生金屬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戰略部署,積極應對再生鋁產業人才與技術發展瓶頸,推動產業向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方向邁進。4月25日,再生鋁產教融合研討會暨教材編制啟動會在重慶科技大學召開。會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職業教育體係改革中“一體兩翼”的重大戰略規劃,扎實推進再生鋁產業職業教育建設進程。圍繞以產業發展和實際需求為導向,以項目、任務、活動、案例等為載體的教材創編理念和內容設計展開研討,致力於打造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高質量教材。

  本次會議由重慶科技大學、國家有色金屬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有色金屬工業人才中心聯合主辦,重慶科技大學冶金與動力工程學院承辦,並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專業指導。來自行業協會、高校、科研院所及再生鋁領軍企業的40餘位代表參會,重慶科技大學冶金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戴慶偉主持會議。重慶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周雄致辭,國家有色金屬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秘書處常務副秘書長萬紅岩,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常務副秘書長李世恩、副秘書長李波,重慶劍濤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再生金屬分會副會長胡艾滔、有色金屬工業人才中心教育培訓處副處長祝麗華等嘉賓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為會議定下了高起點、深融合、促發展的基調。

  周雄在致辭中指出,隨著我國電解鋁產能逼近上限,再生鋁成為緩解鋁資源供給壓力的關鍵。近年來,國內廢鋁回收量呈現持續增長態勢,進口量逐步回暖。2024年進口量達178.5萬噸,2025 年1-3月進口量50.66萬噸,同比增長6.96%;2024年底我國再生鋁建成產能突破2300萬噸,產量從2012年的480萬噸升至2024年的1055萬噸。長期以來,重慶科技大學與再生鋁企業保持緊密合作,此次教材啟動會是深化產教融合的新起點。學校將發揮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的特色優勢,加強與再生金屬分會和相關企業的合作,構建產學研融合創新體係。通過編制教材,為再生鋁產業培養更多專業人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我國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萬紅岩介紹了國家有色金屬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重要意義和工作成果。該共同體由中鋁集團牽頭成立,在思政引領、校企對接、職教出海等方面成效顯著。他強調,再生鋁產教融合服務於國家“制造強國”與“雙碳”目標,不僅能夠推動產業升級,還為教育變革提供思路和方向。目前共同體已開展多項工作包括與高校共建實驗室和產業學院、開放生產線用於實訓等。會議中,萬紅岩解讀了國家對鋁產業和再生鋁的規劃政策,強調教材編制要符合產業需求、融入企業場景、明確實施計劃,以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的適配度。

  李波代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對啟動會召開表示祝賀。他指出,在“雙碳”目標下,再生鋁產業肩負綠色發展重任。但當前產業發展面臨技術人才短缺、工藝標準化程度低等問題,教材編制刻不容緩。李波建議,一是教材應突出實踐導向,通過增加實際案例、操作演示等內容,讓學習者能夠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二是強化創新融合,及時融入AI視覺檢測、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體現行業技術發展趨勢;三是緊跟標準動態,定期更新國內外政策法規和行業標準,確保教材內容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此外,他還倡導以教材編制為紐帶,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建立“校企雙元”育人模式,充分發揮企業和學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各自優勢;共建實訓基地,為學生和企業員工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探索“技能認證+學歷提升”通道,為產業工人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上升空間。

  祝麗華圍繞國家規範教材編寫要點發表專業講話。她指出,《2023年職業教育優質教材建設指南》是本次教材編寫的參考依據。一本高質量的教材,主編需具備深厚的專業造詣,編寫團隊應涵蓋相關學科專業領域專家、教科研人員、一線教師、行業企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等多元人才。在內容設計方面,要嚴格把控教材插圖和文字內容,避免不當信息,確保知識點準確、案例恰當、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同時,教材欄目設計豐富多樣,課後復習思考題涵蓋多種題型。此外,祝麗華還強調了教材配套資源如三維模型、教學軟件等對教學的重要支持作用。

  會議期間,重慶科技大學教材編制組對再生鋁教材編制提綱進行詳細介紹,內容涵蓋再生鋁產業基礎、技術工藝、現場操作實務、環保安全以及行業前沿發展趨勢等多方面內容。會中,參編單位圍繞編制提綱展開討論,從企業實踐、教學需求等不同角度提出寶貴意見,共同為完善教材內容、提升教材質量出謀劃策。會後參會代表共同參觀了校史館及冶金與動力工程學院實驗室。

  此次會議的成功舉辦,為再生鋁產業產教融合搭建了重要交流與合作平臺。各方將以教材編制為新起點,加強合作,整合資源,推動再生鋁產業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為我國再生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楊麗麗)

(責任編輯:靜水)